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每年三月到十月之間,我家社區的戲水池中常常可以見到蛙卵和蝌蚪,前年和去年我們發現了三種不同的蝌蚪 ─ ─ 灰色、黑色和透明的,我們去年把透明蝌蚪養到變態成青蛙,可是我們沒有仔細的紀錄牠的變態過程。藉著這次的觀察活動,我們尋找各種蛙卵和蝌蚪,觀察、比較牠們變態的過程。

 

二、觀察研究的方法:


  1. 我們在四個不同的地點尋找蛙卵或蝌蚪,並仔細觀察附近是否有青蛙或蟾蜍的成蛙。我們選擇的四個地點分別是:社區的戲水池、海洋大學噴水池旁的小水窪、海洋大學女生宿舍前的小水溝、海洋大學後山「龍崗步道」起點旁的小山溪。
  2. 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蝌蚪變態的過程,並拍照或畫下來,盡可能詳細紀錄所有的觀察結果。
  3. 蒐集有關青蛙或蟾蜍的資料,以便對照我們的觀察結果,讓我們的報告內容更豐富而充實。

 

三、結果:


1、卵

我們發現了三種卵。在海洋大學噴水池旁的小水窪中,我們發現了一顆顆圓圓的蛙卵,卵被黃泥巴包著,看起來很像細肉鬆包著珍珠粉圓(圖一),楊老師說:這些是古氏赤蛙的卵粒而在社區的戲水池裡我們發現了蟾蜍卵,這些卵都被包在連成長條的膠質管裡面(圖二)。我們在社區的戲水池裡也發現了小雨蛙的卵團,卵粒最小,也被膠質包住,但膠質較不明顯(圖三)。

2、蝌蚪的變態過程

不論青蛙或蟾蜍蝌蚪的變態過程都很類似。剛孵出來的胚胎身體都像根短棍子,一端有著一顆大頭,還有一個圓圓、銀白色的大肚子(圖四),然後變成有一個圓圓的大頭和一根細長尾巴的小蝌蚪(圖五)。蝌蚪會先長出後腳,起先像個小肉芽(圖六),然後變粗壯並形成腳趾(圖七)。接著長出前腳(圖八),然後身體變細長,尾巴慢慢縮短(圖九),最後尾巴完全不見了,就變成小蛙或小蟾蜍了。

3、三種蝌蚪外觀的比較

小雨蛙的蝌蚪是透明的(圖十),可以清楚的看到內臟(圖十一),背部有一個菱形的花紋,牠們的活動力比較低。蟾蜍的蝌蚪看起來體色最黑,身上沒有明顯的花紋(圖十二)。青蛙的蝌蚪體色灰灰的(圖十三),有的帶點綠色,有的較灰黑,有些可以看到背上有些斑點,但因為很多都沒有蓄養成功,所以無法確定牠們是哪一種青蛙的蝌蚪。

 

四、討論:


1、在觀察過程中,我們發現蝌蚪的體色除了先天的不同之外,也會因為食物種類而稍微改變,例如:牠們如果吃較多的綠藻,體色就會較綠(連糞便也是綠色的)。

2、不同種的蝌蚪行為有很大的差異,小雨蛙的透明蝌蚪動作很優雅的感覺,而蟾蜍和其他蛙的蝌蚪總是不停的游來游去,尾巴擺動個不停。

3、我們試著在四個採集地點尋找成蛙或成蟾,結果我們採到了古氏赤蛙、澤蛙和黑眶蟾蜍,可惜沒找到小雨蛙的成蛙。在海大噴水池旁,我們發現了正在交配中的黑眶蟾蜍,可是在噴水池附近卻從未發現蟾蜍的卵串,真令人費解。

4、小蛙體表的特徵通常不太明顯,和成蛙有很大的差別,若非從卵開始養起,我們大概很難判斷出小蛙的種類。

5、在致詮的自然自修中提到蝌蚪的前腳是先長出一隻,再長出另一隻,可是我們觀察到的好像是兩隻同時長出,不知道有沒有種別的差異?

6、我們曾在一組蝌蚪中觀察到蝌蚪的鰓露出體外(圖十四),但在其他蝌蚪則沒有發現,楊老師告訴我們:蝌蚪露出來的是外鰓,通常在孵化前後才會出現,之後變成內鰓,就看不見了。因為外鰓很小,不容易觀察,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7、我們發現蝌蚪都是雜食性的,牠們會吃綠藻、水中的一些小蟲、飼料、米粒、菜葉,還會吃死掉蝌蚪的屍體;但小雨蛙的透明蝌蚪好像沒有這種殘食的現象,楊老師告訴我們:因為小雨蛙的透明蝌蚪死後很快就會被分解了,所以看不到被其他蝌蚪分食的現象。

 

五、結論與感想:


自然課本中較常提到的和一般對蝌蚪的印象通常是:蝌蚪變態時會先長出後腳,再長出前腳,然後就變成了青蛙。但是觀察後才發現:蝌蚪有趣的地方不只這些!光是卵就有多種不同的型態,而且蝌蚪不僅有黑色的,還有灰色的、透明的,甚至在參考資料上還看到更多其他顏色的蝌蚪。好玩的是:大部份的生物,用肉眼或透過顯微鏡還是很難看到心臟,但把透明蝌蚪放在顯微鏡下,不只看得到腸子還看得到心臟和血管呢!經過一番觀察後,我也體會到:蝌蚪要變態成成蛙或成蟾並不是那麼容易,環境的變化、食物的多少、周遭的天敵或是染上疾病都是牠們必須經過的關卡。這次的觀察研究中,我不僅對蝌蚪、蛙類、蟾蜍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也對生命的美妙有更深刻的體會。

 

六、謝辭:


感謝小胡桃姐姐辛苦的幫我們製作網頁、提醒我們按時交報告,感謝楊懿如老師幫我們鑑定蛙種,熱心的指導我們,感謝中華少年成長基金會的李伯伯、珈好姐姐及叔叔阿姨們的鼓勵與協助,也感謝小小觀察家曹以定、區誠樂及親愛的讀者們提供寶貴的意見,最後也感謝爸爸媽媽在忙碌工作之餘,花費時間和心思陪我們觀察研究。

 

快速跳頁:  自我介紹 其他報告:

Arrow_l 回小小觀察家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