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過兩種蛙和一種蟾蜍的蝌蚪的變態過程後,我們想介紹一下我們在四個採集地點找到的幾種成蛙(成蟾)。

    

我們在海洋大學後山的小溪中找到一隻「古氏赤蛙」(圖一),牠藏在溪底的泥沙中,我們在抓蝌蚪時,牠突然跳起來,把我們嚇一大跳,差點就滑進水裡了!牠的兩眼間有一條黑色橫紋,背上有一個倒「V」字型的黑色突起,身上佈滿小疙瘩,腿上有橫紋,前腳腳趾粗短無蹼,後腳腳趾較長,趾間有蹼。

我們在海大噴水池邊找到一隻「澤蛙」(圖二),牠乍看之下很像古氏赤蛙,但兩眼間的橫紋呈V字型,背上有較多的花紋,牠的身上有一些短棒狀突起,有少少一些小疙瘩。

我們試著把牠們養在較大的昆蟲盒中,努力抓了一些蚊蟲給牠們吃,但是牠們好像不太喜歡吃,大部分時間牠們都安靜的趴著不動,當有人突然靠近時,牠們受到驚嚇就會猛然大跳。養了三天,古氏赤蛙不幸升天了,我們趕緊把澤蛙給放生了。

另外,我們在海大噴水池邊和社區的戲水池邊都有找到「黑眶蟾蜍」(圖三),牠們看起來很笨重,兩眼周圍有黑色的稜脊,還延伸到吻端,兩眼後方各有一長橢圓形、滿佈黑色斑點的「腮腺(耳後腺)」(小心啊!這可是「毒液」大本營),眼睛和腮腺間有一個黃白色的圓形「鼓膜」,牠的身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疙瘩,和牠那碩大的身軀相比,四肢感覺很瘦弱,腳趾粗短無蹼。

我們在海大的噴水池邊有看到一隻黑眶蟾蜍跳進池水中,但因天色昏暗,並未看到它在游泳。但從變態的小蛙和小蟾蜍看來,小蛙的後腳似乎比小蟾蜍的後腳強壯,小蛙的游泳能力好像比較強,也比較好動。

參考資料:

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著,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大自然雜誌社出版。八十八年六月初版,30--31,70--73頁。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訊172期,「蟾說」,周文豪著。九十一年三月,第八版。

 

快速跳頁:  自我介紹 其他報告:

Arrow_l 回小小觀察家名單   下一頁 arrow_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