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淑貞(台北縣平溪國中自然科教師)

圖/攝影者如各圖說所示

 

神聖的飛魚

話說古老的時候,雅美的祖先們到海邊尋找食物,看到兩條有翅膀的魚,於是趕往圍捕,結果只抓住了一條, 另一條則逃回大海。雅美的祖先很得意,就把這條飛魚帶回去和其他撿來的螃蟹、貝類一起煮,沒想到,族人竟開始生瘡生病,而飛魚族群也開始發生瘟疫。於是,飛魚的的首領黑翅飛魚便託夢給族裡的老人說:「以後請你們人類不要再把我們和其他的海產一起煮,以免讓大家都生病。還有,當你們要煮飛魚時,必須要用另外的鍋和魚盤,以示和別的魚種有所區別,因為我們是你們島上的生命泉源,你們要這樣尊敬飛魚,每一年才有豐富的飛魚可以吃…」老人第二天醒來,便趕緊穿上花紋禮服,丁字褲,並戴上銀帽,首飾,項鍊珠寶,站在海邊突出的礁石上,脫下銀帽,將帽朝向大海吟唱道:

「我生命的泉源飛魚神明

我 特待您的指示教誨,

銀帽 呼喚您的盛名,

我忠心遵守您的旨意。」

(右圖 紫斑鰭飛魚與白鰭飛魚 黃祈貿攝)於是,每年雅美人最重要的祭典─招魚祭便從此開始,飛魚也成為蘭嶼島上最重要的迴游覦類資源。而每年抓飛魚的季節,雅美人也會小心遵循著飛魚首領所交代的種種禁忌,期待每一年的飛魚豐收。

 

挑戰生命極限的潮間帶

潮間帶對大部分的生物而言,是一個極惡劣的生存環境,因為牠們必須要能忍受鹽度和水分的劇烈變化。

潮間帶對雅美人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的食物提供場所。一般來說,在礁岸邊的食物採集工作由阿嫂們來做,常常可以看見媽媽們帶著手套、拿著一根長鐵絲在珊瑚礁岩上追著螃蟹跑。亞潮帶的貝類採集往往需要潛水,於是就交由男人負責。

紅斑瓢蟹、瘤突斜紋蟹、裸掌盾牌蟹、細紋方蟹等是餐桌中的常客;海膽非常受雅美人歡迎,每當月圓時,海邊就會湧入許多等著品嘗肥美海膽的身影。各式各樣的貝類,像笠螺、石鱉也都是美味食物;龍蝦和章魚(雅美人慣稱八腳魚)更是上等的佐餐佳餚呢。

椰子蟹的雅美名字是「倒著走」的意思,是當地人眼中的超級美味。牠是寄居蟹的近親,背甲上的花紋類似八卦圖,因此,也有人稱它為「八卦」,體型很大,體重可達一公斤以上,牠已經適應陸地生活,只是偶爾必須回到海裡濕潤一下鰓部,或者生殖。牠以地瓜、花生、椰子、林投、木瓜和榕果等為食。但由於台灣商人過去的大量收購,導致現在在野外的族群已經很少,因此被列為保育類動物禁止捕捉和販賣。

椰子蟹(施習德 攝)

 

色彩繽紛的珊瑚礁魚類

說起蘭嶼的珊瑚礁魚類,那可是精采了,蘭嶼的珊瑚礁魚類總共約有405種,種類非常豐富。

珊瑚礁是海洋生物的樂園 (宋克義 攝)

雅美人喜歡釣的魚有鸚哥魚、石斑魚、笛鯛、金梭魚、彩鯛、蝶魚…等。其中,最珍視的是天竺鮀魚,俗稱白毛。牠的肉質細緻鮮美,是孕婦和產婦的最佳調理食品;新船下水時,船主會預備一條白毛在撈網裡,把牠們放在魚艙中,上岸後將牠的鱗片刮入魚艙內,帶回家裡用小米點灑牠的眼睛,以祈求每次出海都能有好的收穫。還有,想抓到白毛可得要高超的技術哦,因此,擅長抓白毛的人,在村子裡可是很威風的呢!

石斑魚 (陳餘鋆攝)     鸚哥魚 (邵廣昭攝)

天竺鮀魚是最珍貴的女人魚  (陳餘鋆攝)

除了食用,魚皮也可以用來做鎧甲。過去,部落之間常會為了資源等問題有所衝突,為了戰鬥,就需要些防衛性的武器,其中,甲冑就是利用黃腹鱗魨或褐擬鱗魚參的皮,一片片縫製而成,更早以前則是用從巴丹島運來的水牛皮做成。

 

飛魚神的教誨

在古老的傳說中,飛魚神除了教雅美人辨識各種飛魚外,對於出海的時機、工具、及食用方式等都做了許多規定。三到五月以大船的船團為單位夜間捕魚,三月份,因為飛魚的數量還不多,一個船團只能由一個漁夫擔任捕魚工作,而且只能用一種漁具。四月下旬可以開始使用漁網,五月份起,飛魚數量增多,每位船團的船員便可以預備個人漁具,大家都可以在船甲板上捕魚,直到飛魚離開為止。五到七月可用輪到小船捕魚,小船由單人或雙人操作,以蝦為餌,用線釣魚,在白天進行,只要有人不遵守,就會遭到詛咒。

十月月圓時(約台灣的中秋節),飛魚神告訴族人必需舉行祭典,稱為飛魚終食祭。這天,大家把家裡的飛魚全部煮熟,全家一起吃並和親友分享,隔天,剩下的魚乾就得全部丟掉,之後都不能再食用直到下一季飛魚到來。早期沒有冰箱,這樣的禁忌正好符合魚乾在自然情況下的保存期限,同時也可以保護飛魚族群不被過度撈捕,真是聰明的禁忌!

除了飛魚,雅美人也捕捉珊瑚礁魚類。但是,根據飛魚神的規矩,飛魚季可是不能捕捉珊瑚礁魚的。同樣地,飛魚季過後若抓到飛魚也必須放生。也就是說,絕不能在同一季節中同時捕飛魚和珊瑚礁魚,這可是嚴重觸犯禁忌的呢!

從生態學的觀點來分析,藻類和珊瑚是互相競爭的,但有許多珊瑚礁魚類是吃素的,例如鸚哥魚,牠們可以幫忙抑制藻類的生長,維持珊瑚礁生態系的平衡。雅美人的傳統禁忌正好讓這些珊瑚礁魚類的族群有恢復的機會,同時也能維持飛魚的族群數量,如此一來,兩種海洋資源輪替運用,就不用擔心沒魚可抓啦!

 

具營養和永續概念的飲食文化

雅美人的食魚的文化極為特殊。除了將吃不完的魚製成魚乾外(左圖 陳淑貞攝),男人、女人、老人吃的魚也都仔細區分為男人魚、女人魚和老人魚,不可以混食。歸納各種魚的特性發現:女人魚肉質細嫩鮮美,如鸚哥魚和白毛等;老人魚肉質較粗,如角鰈、天竺鯛。性情凶猛、食性複雜的魚則多屬男人魚,如鬼頭刀等。探究分食魚種的原因可以發現,小孩或婦女因體質較弱,而且需要較多營養,所以只適合吃肉質較嫩的女人魚,同時為預防體質不適應,因此限制魚種以求小心謹慎。男人的抵抗力強,大部分的魚都可食用。老人因經驗較豐富,能處理較奇怪的魚,因此,特殊的魚就都由老人食用,而且這類魚的肉質都比較粗,所展現出來的,是老人自認年歲已高,來日無多,不需要太多養分的謙卑之情與顧念族群的智慧,這樣的限制不僅符合營養概念,同時包含長者對子孫的關愛,當然,這樣的禁忌也可以避免資源因為被過度集中利用而產生貧乏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