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蘇盛雄老師

如果說,「象山」是個「探索自然生態環境」的好地方,去過的人,大都會很懷疑;可能會說:「是嗎?有這種事嗎?印象中,它只不過是一個都市邊緣的小山丘而已啊!?」然而沒去過的人,可能又會問:「奇怪∼台北附近真得有這麼好的地方嗎?怎麼沒聽說過?」

沒錯!象山只是一個都會邊緣的小山嶺,並不是一個以擁有「自然生態環境」聞名的地方;而大部分到過象山的人,也只是因為它位於台北近郊,交通便捷、容易到達,其實並不瞭解象山本身多樣且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

遠眺象山---象山腳下就是稠密的住宅群

傳說中,人們認為「象山」看起來像一頭大象,和鄰近的三個小山頭合起來就像虎、豹、獅、象四隻猛獸,所以合稱為「四獸山」。這四座小山都不高,最高的象山頂,海拔也只有183公尺而已!但是光是這百餘公尺的小山頭,就俱備了好幾道山脊稜線、廣闊的緩坡、多處垂直陡峭的山壁和各式各樣的大小谷地。至於各種各類的動物,也因著多樣性的地貌、豐富的植被生態,而有著多樣性的呈現。象山最容易接觸、種類最多的就是豐富的昆蟲相。而走在象山中,幾乎不可避免聽到的就是都市郊緣的各種鳥類,尤其在象山南側與拇指山間的谷地,經常可以看到盤旋於空中的保育類猛禽-大冠鷲。其他,像是平時不易察覺的蛙類,緩步前進的各種蝸牛、蛞蝓,或是岩間、樹叢或是草地上的各類蜘蛛都值得你細細地品味其間!!這麼一個交通便捷的都會邊緣郊山,絕對值得你一再前往,重覆探索生態環境;當然,你也可以登臨其上一窺大台北盆地的全貌,看這北台灣最繁華、密集的水泥都市叢林!!

今天,就讓我帶領大家,加入我們「愛蛙一族」的行列,悄聲拜訪一下定居象山的隱士─「台北樹蛙」吧!!

在象山,蛙的種類不算少,常見的像是-澤蛙、拉都希氏赤蛙、貢德氏赤蛙、小雨蛙、黑眶蟾蜍、盤古蟾蜍、白頷樹蛙、台北樹蛙等,只要大家放慢腳步、留心觀察,不難見到、或在雨後聽到牠們的鳴唱聲。

「台北樹蛙」是象山眾多蛙類中最為特殊的一種。牠屬於樹蛙科,是台灣特有種蛙類,也是政府公告的保育類動物。牠們普遍棲息在台灣中部以北的山區,進入繁殖期後,則在低海拔山區及谷地、平原四周較為常見;台北盆地四周山區是牠們棲息的大本營,象山的台北樹蛙族群也不小,山腳下的中強公園更是牠們重要的繁殖場。

平時的台北樹蛙,通常都散佈在樹林間的綠色植物上,過著晝伏夜出的生活,想一窺牠們的生活並不容易,只有夜間活躍於山林間的夜行人,偶而會巧遇牠們。冬季是台北樹蛙聚集繁殖的季節,因此如果能掌握並瞭解牠們的繁殖場所,就能較輕易地接觸及探索牠們十分特殊又有趣的繁殖過程。

雄蛙在溼泥新房中等待雌蛙的光臨          台北樹蛙的泡沫卵

每當冬季來臨,東北季風帶來適度雨量的同時,台北樹蛙的雄蛙們,開始進行牠們一年中最亮麗的生存藝術。牠們一面走下綠色的葉面,找尋適當的溼泥,一面將原本鮮艷翠綠的外衣,轉變為拙樸的墨綠,然後辛苦地用細小的後腳,在溼泥踩踏出一個小拳頭大小的新房。有了新房,雄蛙就會躲在新房中,以嘹亮的歌喉,對雌蛙展示美妙的求偶情歌,藉以吸引早已聚集在新房四周綠色植物上等待的雌蛙。進入新房的雌蛙,會和雄蛙以體外授精的方式,產下一糰卵塊,卵塊中大約200300的授精卵,就是牠們愛的結晶。

小蝌蚪在卵塊中孵化成長,借著東北季風所夾帶的雨水,小蝌蚪會順水流入小水池或小溪中,慢慢長成為可愛的小台北樹蛙,小台北樹蛙一離開水域,很快地就爬上綠色植物,展開牠特別的生活方式──樹棲

不幸的是,人們不停地拓展都市領域,不但住宅入侵了山區,公共工程(北二高信義支線隧道工程)也將象山「開腸破肚」!而象山下原先保有溼地的中強公園,也因為進行綠化美化的步調,而整個地將台北樹蛙賴以傳宗接代的繁殖場徹底破壞,使得這兒的台北樹蛙失去繁殖下一代的機制。

以這個冬季來說(200211月至2003年元月),原本隨著台北樹蛙繁殖腳步而輕易觀察台北樹蛙的地方,像是象山山腰的永春亭附近、象山腳下的中強公園溼地,除了偶而還能在黃昏或夜間,聽到三兩

行樹棲生活的台北樹蛙 →

聲雄蛙孤獨的鳴叫聲外,似乎較難發現台北樹蛙的踪跡了!中強公園的綠化美化,提供附近民眾對自然領域的使用需求,雖然滿足了人類能悠閒地在公園綠地中散步、運動的慾望;但是卻忽略了自然界所付出的代價,也忽略了原本以中強公園為重要繁殖場的象山上台北樹蛙的生存權。真可惜!這種以「台北」命名的台灣特有種動物,雖然別的地方數量還不少,但是卻難以留存在台北市的市政中心旁,真是令人惋惜!!

其實,以一個剛開始要學習「探索自然生態環境」的小朋友來說,「交通便利」、「路程近」、「安全度高」的自然環境,就是一個最理想的地方!!更何況象山本身,不但具備了矮山、緩坡、峭壁、山谷、稜線等各種豐富地形、地貌,而且在這些多樣的微地形中,植被也因著各種地形而有各種不同表徵,非常值得小芽子走一遭,來場豐富的知性之旅,保證值回票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