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自然觀察

(2003/11/19  AM10:00~10:30 播出)

來賓/湯谷明老師(中華少年成長學苑科學班教師;台灣走透透自然工作室) 主持人/賴素燕(小燕子)

  我要收聽(請調整至第40分鐘開始收聽,檔案格式為.asf,收聽期限至2004/01/17止)

 

並非每個家庭都能有足夠的時間走出室內,到戶外從事自然觀察;因此,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切入──餐桌!餐桌上的螃蟹、骨頭或其他食材,其實也來自於大自然,所以仔細觀察菜色,也不啻為一種另類的自然觀察!

 

 從吃螃蟹認識螃蟹的型態構造

兒歌裡唱道:「螃蟹一呀,爪八個!」但是如果大家在餐桌上吃螃蟹時,可以注意數數看,螃蟹用來走路的「腳」的確有八隻,但那兩隻令人畏懼的大夾子,其實也是特化用來取食、獵捕或求偶用的腳,所以螃蟹其實有「十隻腳」!

接著唱:「兩頭尖尖這麼大個」為什麼會這麼唱呢?如果你到漁市場,觀察到那些可以食用的螃蟹,包括最近很流行的話題-大閘蟹,多屬於螃蟹類中的「梭子蟹科」,外殼的兩端的確都是尖的,然而非食用的螃蟹則不一定有那「兩頭尖尖」的外形呢!

螃蟹和昆蟲一樣,屬於節肢動物門,特色就是具有「外骨骼」,(我們人類是「內骨骼」,肉包在骨頭的外面)螃蟹體表的硬殼其實就是牠的骨骼,裡面才是肉;肉包在骨骼裡面,虛實難分,當我們到了市場買螃蟹時有一個探其虛實的方法,那就是壓一壓其腹部和腳相連之處,如果是飽滿的,那這應該會是隻肥美好吃的螃蟹;如果感覺是虛的,那這螃蟹可能已經被抓起一段時間了,消耗了體肉,不太新鮮了!

螃蟹的眼睛底部有根「眼柄」和驅體相連,可以動來動去有點像汽車的「雨刷」,甚至還有眼窩可以收納這雨刷呢!而許多梭子蟹科的螃蟹,在腳的末端常常長得像划水的「槳」,小朋友便可以推測,眼前這類的螃蟹生活史中可能有大半的時間都生活在水中;有人也可能注意到,螃蟹大螯上的那隻鉗子,只有一邊是可以動的;諸如以上這些細部的觀察,對孩子來說,在野外的活體觀察中可能不容易做到,餐桌上反而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教育,在孩子享用、拆解一隻螃蟹的過程,我們就可以引導他去觀察其型態、構造!

 從啃骨頭觀察動物的異同

當我們吃雞翅膀時,可以試試把骨頭咬斷,然後觀察一下,雞骨頭的內部似乎有點空心,只存有一些綿綿的東西;相反地,吃豬排骨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豬骨頭幾乎是咬不斷的,它的內部非常密實,因此相對來講,也較雞骨的重量來得重,這反映出這兩種動物不同的運動方式;雞屬於鳥類,鳥類需在空中飛行,體重必須較為輕盈;而豬在陸地上行走,骨頭則不需要特別的輕。鳥類為了要適應飛行生活,骨骼內部特化成海綿狀,質地很輕,有人曾問:「一隻燕子的骨骼較輕?還是羽毛較輕?」,答案是骨頭!所以「重如泰山,輕如鴻毛」這句話,是否該改成「輕如鳥骨」呢?

 從青菜、水果認識植物纖維及果實、種子構造

吃雞爪時,也可以讓孩子們玩一玩肌腱、關節的連動關係;吃魚時,玩玩魚骨頭,可以發現魚的脊椎骨會左右彎卻不能上下彎,為什麼?吃蔬菜時,也可以引導小朋友認識紅蘿蔔、白蘿蔔等根莖類,颱風來臨時,根莖類就會是餐桌上的常客;吃水果時,數數橘子有幾瓣?每一顆都一樣嗎?橘子皮的汁液好像很具刺激性?這些都是很好的自然觀察教材。

下一次別再催促孩子:「趕快吃完,收一收,去寫功課!」別忘了,有趣的是,功課就在餐桌上喔!

 

 連結至國立教育廣播電台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