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學化、科學生活化」(上)

(2003/02/20 AM10:05 播出)

來賓/田 園 老師(中華少年成長文教基金會資深自然科教師)

主持人/賴素燕(小燕子)           

  我要收聽 (檔案格式為.asf,請調整至第65分鐘開始收聽,收聽期限至2003/04/20止

面對科學教育,我們經常強調「生活科學化、科學生活化」的概念,但究竟要如何在生活與教育中真正的導入與落實呢?今天,我們就請中華少年成長文教基金會的資深自然科教師田園老師來與我們做概念與經驗的分享。

天上的彩虹,具有鮮艷美麗的七彩,自古引發著人類的讚嘆與臆想;試想,如果彩虹只有單色呢?只有紅色、黃色,或只有綠色呢?似乎就失去了它豐富、繽紛的美感。其實,小孩子們就像彩虹一樣,我們是否容許、接納每個孩子,無論在家中或學校裡都能充份表達出屬於他們自己獨特的色彩呢?這個大自然賦予我們如此多元化的大千世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我們,也應該接受每個小孩子具有的多元化面貌。

我們有時會以較刻板、僵化的態度來看待孩子的行為表現。試想:常被取笑為小胖子的小孩,在拔河比賽時正可以擔當大任;文靜、乖巧的孩子在平時常贏得大人的歡心,但在同樂會的場合中可能就過於沈悶、無趣;相反地,平日上課愛講話、調皮搗蛋的孩子,在同樂會時可能說學逗唱成為大家的開心果。所以,我們應接納每個孩子的特質,帶點幽默感地看待孩子的正、負面品質,才會發現每個孩子其實都有其可愛之處。

有了以上的態度與概念,我們才能順利地引導孩子,以很生活化、很自然的輕鬆態度進入大人們所教授的科學知識殿堂;而不會對於孩子的行為或發問淪於僵化、制式的反應。

讓我們舉些實際的例子:

  • 物理學界的力學之父-英國的科學家牛頓,「被蘋果敲到頭」因而啟發了靈感。千百年來如此多的「敲頭」事件發生在如此多人的身上,為何只有牛頓有此成就呢?這個不平凡的「動機」,正是發自於平凡的生活當中,垂手可得,而非遙不可及的高遠處,所以「生活中處處是科學」。
  • 小時候,夜市中躺在釘床上的異人、光著腳掌爬刀梯的宗教儀式,都讓孩子瞠目結舌,自然是最好的物理學教材。不需等到長大或急於此時搬出高深的物理學原理、公式。
  • 音樂課中的青春舞曲「太陽下山明朝依舊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天還是一樣地開」,是否可以很幽默地帶上天文學地球的自轉、花朵的物候學等討論?國文課中李白的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是否可順帶探討三峽大壩的河流地質學?為何「高處不勝寒」?為何「月有陰晴圓缺」?不同學科也可以輕鬆的相互結合,提高學習的樂趣。
  • 調皮的孩子愛轉雨傘,是分享「離心力原理」的機會;上公車投錢幣,也可解釋「慣性原理」;元宵節煮元宵,熟了後元宵會浮起來,為什麼?熟了的水餃肚子會鼓起來?為什麼?因為「冷縮熱脹」、密度變小上浮;雞湯溫熱與冷卻後「表面張力」大小變化,使得油脂的形狀也改變了;當兵不睡午覺,被罰抓水黽?怎麼抓?有撇步!都是非常生活化的「科學」機會教育。

許多家長們唯恐自己的科學素養不夠,無法帶給孩子正確、完整的科學教育。但是,如今是資訊很容易取得的時代,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查資料,或者親手做實驗;大人們如果可以在生活中,就很自然地引領孩子觀察簡單的科學原理,其實,不需要高深的大道理,只要適時在孩子的科學認知中投入一些「觸媒」,或是給予一些「點」,有朝一日,孩子就可能自然地由「點->線->面」而得到全面、整體的概念。

所以,「生活中處處是科學」,三百六十五天,十天認識一個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日積月累就很不得了了!!也可培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好奇的態度及敏銳的觀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