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內有幾大行星?對於這個簡單的問題,相信應該都會回答「有九大行星,其成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與冥王星。」然而在2006年8月24日之後,太陽系九大行星僅剩下八大,冥王星被歸類為「矮行星」,你也可以說冥王星這顆「行星」被「矮」化了。

冥王星為美國羅威爾天文台的湯博,利用當時蔡斯光學公司新發明的「閃爍比對器」,比對在同一區域相隔數天所拍攝的兩張照片。檢視其中有無因「位移」而呈現跳動現象的暗星所找出的,並在同年的三月十三日向世人正式宣布,太陽系行星大家族才繼海王星後,又新增加一新行星,冥王星就這樣成為太陽系的第九行星。

當初發現冥王星時,受限於望遠鏡的口徑與觀測技術,我們一度還以為其直徑比我們地球的12700公里還來得大,到後來才知它其實只有2300公里左右,還沒有我們衛星級的月球3476公里來得大,加上它繞行太陽的軌道非常橢圓,有時會侵入到海王星的軌道內,因而比海王星還要更接近太陽。有些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很可能原來只是個海王星的衛星,在太陽系早期由於受到另一重力強大的天體所吸引,才自圍繞海王星運行的軌道提昇為公轉太陽運行的軌道,「輩份」也由衛星升格為行星。

自從1992年以來,天文學家在海王星軌道到兩倍距離遠的「庫伯帶」內,發現一些星體,它們繞行太陽的軌道類似冥王星,天文學家稱其為「庫伯帶」天體。2005年還發現一顆較冥王星還大,編號為「2003 UB313」的天體,當時不少天文學家就開始爭辯該不該把冥王星降級,當成為庫伯帶天體中的一員,並重新討論所謂「行星」的定義,對太陽系成員重新分門別類,順便「清理門戶」。

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布拉格所召開的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大會中,經過激烈的討論與表決後,通過取消了冥王星自1930年發現以來保持至今的行星地位,因此「九大行星」就修正為「八大行星」,冥王星成了矮了一截的「矮行星」。

國際天文聯合會在此次會議中,也確定所謂「行星」嚴格的定義!
(1) 該天體必須環繞著恆星運行,但它本身並非恆星。
(2) 其質量必須大到本身能有足夠的重力,吸聚成近乎圓形的球體。 (3) 軌道附近並無其它天體。
按此定義,冥王星自動失去行星的資格,因為其橢圓形的公轉軌道會與海王星交會。目前太陽系天體新分類之第一類稱為「古典行星」,以距離太陽的遠近,依序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

第二類為「矮行星」其定義為:
(1) 該天體圍繞著恆星運行。
(2) 質量必須大到本身能有足夠的重力,吸聚成近乎圓形的球體。
(3) 軌道附近有其它天體。
(4) 本身並非衛星。
按此定義,目前僅有冥王星、穀神星與2003 UB313厄立斯等三個,未來可能還會陸續增加其它矮行星的成員。

第三類則為「太陽系小天體」,它指的是在「行星」與「矮行星」之外,其餘所有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它包括彗星、小行星與所謂「海王星外天體」。

冥王星對人類而言為一神秘的天體,這是因為到目前為止,並無任何太空探測器曾經對其近距離偵測觀察過,僅靠像是哈伯太空望遠鏡等觀測過。我們認為它主要由岩石與水冰所組成,表面覆蓋了由甲烷、氮及一氧化碳所構成的冰,目前已知它有三個衛星。為了填補人類對冥王星認知的缺口,美國太空總署在2006年的1月,發射了一艘名為「新視野」的太空船,前往遙遠的太陽系邊界,主要目的就是近距離探測冥王星及其衛星,以及附近的庫伯帶眾多的天體。由於冥王星距離太陽遠達59億公里,因此太空船預定要在2015年7月才能抵達目的地,因此屆時大家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