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座流星雨的示意圖

「瞬間一道閃光劃過天際,消失於長空」,這是一般人對於流星所作的描述。在我們整個太陽系內,遍佈著無數大小不等的碎石顆粒,雜質殘片,這就是所謂的「流星體」,當它們運行到地球附近時,由於受到地球強大引力的影響,就會改變軌道,以高速衝向大氣層,當與空氣分子摩擦生熱,迅速燃燒而產生一條光跡並馬上消失,這就是通常所見的流星了。

通常所見一閃而逝的流星究竟有多大,這是許多人經常所問的問題,有人說像葡萄這麼大,有人說像橘子這麼大,還有人認為有籃球這麼大,更有人說像冰箱甚至像房子這麼大──太可怕了!實際上我們通常所見大多數的流星,僅有「沙粒或綠豆」那麼大,因此它們才能「一閃而逝」。長時間的觀察,我們可以測出流星的速度,最高每秒可達72公里,最低約為每秒11公里,它們之所以有如此有的差異,是因為前者為流星和地球「迎面相撞」,因此為流星與地球運行的速度和,而後者則是流星由後面「追趕地球」,此為兩者的速度差。流星體在太陽系內也圍繞著太陽運行,其軌道大多是橢圓,拋物線很少,雙曲線幾乎都沒有,由此可證流星體可說完全是太陽系內的「產物」。

通常所觀測到的流星,體積雖然很小,但由於度快,因此「動能」很高。當流星體在大氣層中與空氣分子踫撞時,動能轉化為熱能,致使流星體瞬間「氣化」而產生一道光華,其亮度不僅與質

火流星,有時候亮度比月亮還亮

量大小有關,而且也隨著速度快慢而異。流星通常在離開地面80120公里的高度出現,但有些明亮的火流星可以下墜到非常低的高度,並在其後留下一道深色的殘跡,它可說是「懸浮」在空中的塵埃,如果當時有月光的話,那麼會呈現白色的亮痕,在高空沒有風將其吹散的情況下,它可維持十多分鐘以上才會逐漸消失不見,這就是所謂的「流星痕」,此時我們可用裝有望遠鏡頭的相機,在長時間曝光下,將其拍攝下去。

想要親眼目睹流星,你必須要到遠離都市強烈光害的暗處,你朝天空任何方向望去,每小時通常可看到十顆左右的流星,而且下半夜出現的流星比上半夜多,並且也較亮,這是因為下半夜所出現的流星是與地球迎面相撞,因此相對速度較大,流星自然又多又亮了,喜愛追逐流星的網友,這個原則可要把握。

流星體的質量越小,其數量則越多,根據長時間的觀測統計,流星的亮度每降低一個星等,其數目就增加約3.5倍,而每年落到地球表面,其亮度大過10等星的流星,共約有二千噸,而較10等星為暗的,因數量多而約有20萬噸,如此地球的體重是逐年增加、越來越重,幾十億年下來,這個數量也是很可觀。

我們通常所見的流星都是零星而單獨的,出現的時間和方向是無規律性的,而彼此之間也是不相關的。但每年有許多次,在一個固定的日期前後,可以看到有許多的流星,自天空某個星座內的一點向四周大量地輻射而出,這就是所謂的「流星雨」,而該點則稱為流星雨的「輻射點」。這是由於地球通過周期彗星所散射出大量的碎片顆粒所形成的,玫使在同一時間內,天空出現許多四射的流星。如果地球正好通過流星體較為密集的區域,則會造成所見流星如下雨般連續墜落而下,彷彿「天上的星星都掉下來了!」,那真是個又壯觀又令人感到有那麼一點恐怖的天象。由於地球和彗星都有固定繞日的軌道,因此相交而造成流星雨都會在每年固定的日期發生,只是「雨勢」有大有小而已。

小的流星,在空中一閃而逝,整個就氣化掉了,但是體積較大或是金屬成分較多的流星體,沒有燃燒完畢就掉落地面,這就成了所謂的「隕石」。通常掉落地面的隕石,其形狀可說是各式各樣,有圓錐狀、橢圓狀、扁球狀、多面體狀及不規則狀等。通常在隕石的表面,可以發現一層很薄的黑色或深褐色的外層,這是隕石在墜落大氣層的過程中,由於高溫使表面熔化,後來速度減低致使冷卻凝固所形成的。根據科學家對隕石按其礦物組成與化學分析,得知隕石可分為三大類,即石質隕石、鐵質隕石與石鐵隕石;其中石質隕石約佔全部的90%以上。目前已佑世界上最大的石質隕石為中國吉林的一號隕石,它重約1770公斤。鐵質隕石主要由鐵、鎳等金屬所組成,目前已知最大的鐵質隕石為1920年在非洲納米比亞所發現的霍巴隕石,這個鐵質隕石然重達60噸,中國新疆也有塊所謂的大隕鐵,也有30噸的重量,像這樣的大傢伙要是不小心打到我們頭上,那一定會「很痛的」!

掉落地面的隕石

大多數隕石為彗星、小行星或是衛星在太陽系早期互撞的碎片,有些我們在地面上所找到的隕石,科學家細密檢測比對的結果,發現它竟然是來自月球甚至火星,像這種「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在科學家的眼中,由於能揭露許多外太空的奧秘,因此其價值當然比同體積的黃金還要更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