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波普彗星的美姿

 

彗星,自古人們就稱其為「掃把星」,因為相傳只要彗星出現於天際,那麼一向安祥和樂的人間,就會出現乾旱、飢荒、戰爭、瘟疫等天災人禍。尤其是那拖著一條彎刀似的恐佈長尾,當橫越天空直指地面時,真讓人立刻就感受到「大難臨頭」,因此彗星這種「來無影、去無蹤」的天際幽靈,自然就成為老人家口中「惡魔的使者、鬼怪的化身」,誰只要一見到它,那麼就「完蛋了!」。

1682年,英國倫敦上空出現了一顆大彗星,當時有位艾德森.哈雷的年青人目睹此長尾狀的天體高掛天空而倍感驚奇,因此對其產生了好奇心想

哈雷彗星的彗核,2012年「羅塞塔」太空船將登陸於「威塔南彗星」的核上!

探究彗星的真象,經由當時英國皇家格林威治天文台長,大科學家牛頓的允諾,使哈雷能參考天文台內有關彗星的記錄;在其深入地分析研究後,發現這顆1682年他親眼目睹的彗星,與16071531年所出現的大彗星,由於許多軌道特性相似,根本就是同一顆彗星,在相同的軌道上運行,只是隔了七十六年左右又再度出現。哈雷並預測這個彗星將會在1758年再度來臨,後來果然在那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耶誕節的晚上,真的被一德國籍的業餘天文愛好者發現而重現於天際,因而證實彗星並不是天上的妖魔鬼怪,它其實也是我們太陽系大家族的成員,以一定的軌道公轉太陽運行,為了紀念哈雷這個偉大的發現,就將此彗星稱為「哈雷彗星」。

彗星公轉太陽一周運行所需的時間稱為「周期」,天文學家將周期短於二百年的稱為「短周期彗星」,而長於二百年的則稱為「長周期彗星」。目前已知周期最短的彗星為「恩克彗星」,它每隔3.3年就出現一次,有的彗星周期更長達十多萬年,甚至只是我們太陽系的過路客,因為它們是一去就永不回頭了!

彗星的起源根據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所提出的理論,認為在距離太陽約一光年遠的廣大空間,有千億顆彗星所組成的「奧爾特雲」,它是從原始的「太陽星雲」逐漸收縮、凝聚而成,而我們的太陽系就是誕生於此太陽星雲內。根據這理論,在彗星的彗核內,很可能包含有太陽系內最原始的物質,因此研究彗星,就可以探究太陽系最初形成的奧祕。

彗星通常可分為彗核彗髮彗尾三部份。當彗星距離太陽極遠時,整個彗星僅是一個俗稱「髒雪球」的「彗核」。彗核通常直徑有三、五公里到幾十公里,主要由水、二氧化碳、氨、甲烷等混雜著塵埃的氣體所構成。當彗星逐漸接近太陽時,由於溫度逐漸上昇,彗核表面的冰會逐漸融化,內部的氣體亦受熱蒸發,逐漸向外噴出這就形成了包圍在彗核周圍的「彗髮」。當彗星運行到更接太陽時,溫度更高、彗髮更多,此時彗髮受到來自太

彗星運行的軌道

陽的方向,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這就是彗星最主要的特徵「彗尾」。彗星愈接近太陽,溫度則會愈高、彗髮也愈大。受到更強太陽風的吹拂,形成了更長、更亮的彗尾。直到彗星繞過距離太陽最近的「近日點」後,由於距離太陽愈來愈遠,溫度越來越低、太陽風的強度也越來越弱,以致彗髮越來越少,彗尾也就越來越短、越來越暗,最後又成為一個原始髒雪球般的彗核,並且逐漸遠離消失,直到距離太陽最遠的「遠日點」後再行折返,又開始朝向太陽前進。

當大的彗星出現於天際時,我們可由其長而亮的彗尾很容易地發現;但大部份小的彗星,當距離地球尚遠時,外形像似一擴散狀的綿花團,亮度較為暗淡,即使有一短尾亦十分模糊;此時想要看到彗星,則需一「口徑較大,倍數較低而視野較廣」的望遠鏡。有些業餘天文愛好者,經常利用此種望遠鏡,在日出前的東方或日落後的西方,非常仔細而有耐心的以地毯式搜索的方式掃瞄整個星空,並核對精密星圖,以期能發現新的彗星,如能在望遠鏡的視野中發現一個模糊的光斑,但在星圖上卻沒有標記,而此光斑在半個小時內又移動了位置,那你很可能發現了一顆新的彗星!此時,你要盡速通知天文台,如在通報天文台而得到確認後,那麼按照國際慣例,這顆新的彗星將以你的姓氏為名喔!這可說是業餘天文界最至高無上的榮耀!!200221日,日本著名的彗星發現者「池谷勳」與中國大陸河南開封的天文愛好者「張大慶」,共同發現了2002C1「池谷.張」彗星。目前我們台灣,已發現一「鹿林一號」小行星,但尚無人發現一新的彗星。各位網友,我們虔誠地祝福,希望台灣本土的天文愛好者,也能夠發現一顆新的──一尾跨天、橫越長空的大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