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貼身太陽的行星-水星    

水星是圍繞太陽運行的九個孩子-也就是所謂的九大行星中,距離其母星最近的行星。我們地球距離太陽有一億五千萬公里,最遠的冥王星竟達五十九億公里,而水星卻僅有五千八百萬公里。水星經常籠罩於強烈的陽光中,同時它在九大行星中,也是行蹤最為詭異多變,「不安於室」的,或許這幾天你還在日出前的東方看到水星,但幾天後它就跑到日落後的西方,芳蹤實在令人難以捉摸,因此古代的天象觀測者就誤以為:天空有兩顆分別出現於晨昏不同的行星,日落後出現的為「眾神的使者」(Mercury),而日出前出現的則為「太陽神」(Apollo),今天我們知道這兩個其實都是水星

由於水星距離太陽最近,當我們觀測它時,發現水星與太陽最大的張角僅為28度,而我們地球每小時自轉就有15度,所以想要觀測水星,最多只能在日落黃昏後約一小時內,我們在西方天空的低處,看到小亮點的水星,或者在旭日東昇前的一小時,在東方的天空找到它模糊的倩影,至於其它的時間呢?您只能「視而不見」,這就是為什麼一般人只聞水星之名,而真正和其打過照面的卻少之又少的原因了。

水星由於體積小,加上看到它時都非常的接近地平線,需通過厚厚不穩定的大氣層,因此它的影像經常閃爍不定,所以早期的天文學家即使很努力地透過高倍天文望遠鏡,仍不能看清水星的表面。直到1933年,法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安東尼亞地,利用口徑84公分的巨型折射望遠鏡,經過長時間專精地觀測,才繪成一幅認為最最佳的「水星表面圖」。後來另一位義大利著名的天文學家夏培瑞利即根據此圖,推論水星如同月球永遠以同一面朝向地球般,它在認何時刻,也都以同一面朝向太陽,因此得到水星的自轉周期與公轉太陽的周期同為八十八天的結論,這項「成就」毫無質疑地被接受了一百多年,直到二十世紀初,天文學家以熱電偶測計水星的溫度時,才發現水星「好像」並非以同一面朝向太陽,它的自轉周期到底是多少?這就成了一個盲點。

西元1965年四月,美國利用位於中美洲波多黎哥阿瑞西伯地方 ,世界最大直徑達1000呎的電波望遠鏡,朝向水星精確地發射了一束強力的電波,經過精密的分析其回波,得知水星正確的自轉周期五十九個地球日,這個數值在今天已獲得充分的証實,因此水星依其自轉一周所謂的一天,相當於地球的五十九天,幾乎是兩個月,而水星公轉太陽一周所謂的一年,則相當於地球的八十八天或者說將近三個月,但如以地球上「兩次日出之間為一天」來算的話,水星要公轉太陽兩周才能又看到一次「旭日東昇」,恰好是一年為晝,一年為夜,也就是「一天等於兩年」---信不信由你!。

地球的表面有一以為主的大氣層,這使得人類的文明得以進行,水星則因體積太小的關係,不能產生足夠的引力,因此表面幾乎不存有任何大氣,或許水星在形成初期,有充分的大氣存在,但是經年累月下來,大氣早就散失一空。水星就是因為表面沒有大氣層,所以白天和黑夜的溫度相差極大,中午時刻水星表面受到太陽強烈的焦烤,溫度能高達430度,但到了半夜,溫度卻劇降至攝氏零下183度,晝夜的溫差竟達六百度之多,所以各位網友如想本著「智者樂水」的心情一遊水星的話,奉勸您還是打消念頭---在家躺在滿水的浴缸就好了。

人類對水星表的地形與內部的構造,一直都不甚瞭解,西元1974年美國太空總署所發射的「水手十號」太空船,首先近距離飛越並觀測水星,拍攝了一系列歷史性壯觀特寫的照片,顯示水星表面看起來像月球一般,佈滿了大大小小的環形山與無數個隕石坑以及輻射條紋,整個水星表面顯得十分乾涸崎嶇而單調荒涼,是一個生物毫無機會滋長的星球。

水星上的環形山大的直徑超過一百公里以上,極其壯觀,而其成因顯然是在四十億年前由隕石高速撞擊所形成的,除此之外水星表面尚有許多懸崖峭壁,有些深度超過三千公尺,蜿蜒曲折長達五、六百公里,由於水星表面並沒有水,因此這種地形不會受到風化的影響而能長久保持不變,除此之外更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水星表面竟然有微量的大氣層磁場,它的大氣層非常稀薄,主要為氮、氫等氣體所組成,其密度尚不及地球的萬分之一,而磁場強度亦僅為地球的百分之一,但這足以帶給水星某種程度的保護,減少受到太陽高速帶電粒子所謂太陽風的轟擊。

水星由於平時都籠罩在強烈的陽光中,故其難一見,只有當水星橫越太陽表面,也就是發生所謂「水星凌日」的現象時,我們可在太陽的表面,發現一小而圓的黑點,緩緩地在太陽面上自東向西移動,此外當水星運行到「東大距」或「西大距」,也就是水星距離太陽東邊或西邊最遠的時候,我們也有個很好的機會,在日落後的西方或日出前的東方地平線上,找到這個名字「水水的」,但實際卻「乾乾的」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