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彩色視覺

文/李文生

在白天我們的世界是彩色的,但到了晚上,若沒有燈光,我們便進入了黑與白的世界,分辨不出顏色。長久以來,我們都認為其他動物應該和人類一樣,沒有夜間彩色視覺,但事實上,已經有科學家證實夜行性的壁虎,即使在朦朧的星光下,還能清楚的辨別出顏色呢!

人類視網膜上有兩種視覺感受細胞:錐狀細胞(cone cell)和桿狀細胞(rod cell)。錐狀細胞有三種,分別偵測紅、綠、藍三種不同波長的光線,大腦將這三種訊息混和、比較後,再解讀成我們所感受的各種色彩;但當夜晚光線很弱時,錐狀細胞便休息,改由桿狀細胞上場,桿狀細胞只能分辨明暗,因此我們看不到顏色。人類及大部分的靈長類,都有三種錐狀細胞,但很多哺乳動物,如馬,只有偵測紅光與綠光的錐狀細胞,因此看到的色彩不如我們豐富。

夜行性壁虎有三種錐狀細胞,分別偵測藍光、綠光與紫外光,為了提高夜晚偵測光線的能力,它們的錐狀細胞特別長,使得1970年代的科學家還誤以為這些是桿狀細胞。經由行為實驗也證明,不管是在星光、或是連研究人員都看不清楚的朦朧月光下,夜行性壁虎都能正確分辨出藍色,這可是第一個「確定」具有夜間彩色視覺的脊椎動物。

而第一個「確定」具有夜間彩色視覺的無脊椎動物,則是夜行性飛蛾(Sphinxes)。科學家推測,很可能蟾蜍、青蛙、蜜蜂、螢火蟲、甚至是深海動物,也具有夜間彩色視覺,但還需要一一實驗來求證。如果能將夜間彩色視覺的形成機制,應用在人類的影像科技上,無燈的夜晚,或許也能色彩繽紛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