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殖民地

文/王明智

深海沒有陽光,不但又黑又冷、氧氣稀少、還得承受巨大的水壓,營養十分貧瘠,海洋上層死亡的動物是深海生物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體積龐大的鯨魚屍體可說是深海生物的大餐,不同的分解階段,便有不同的生物進駐這塊「殖民地」,數量與物種相當豐富,讓科學家嘆為觀止。

自1987年無意間在美國加州附近海底發現一個鯨魚屍體後,科學家隔年便開始深入調查,1992年起,也以人工方式將擱淺死亡的鯨魚沈入海底,以便更清楚瞭解鯨魚屍體分解的過程。第一階段先由清道夫生物上場,包括護士鯊、盲鰻及螃蟹等吃鯨魚的腐肉,一隻35噸的鯨魚要花一年半的時間才會變成白骨,而160噸的藍鯨可能要花上11年。

當清道夫生物離去後,第二個階段會有很多管蟲、蛤蜊及海蛞蝓等到此飽餐及繁衍下一代。為了提供鯨魚更多的浮力,鯨骨中的油脂可高達60%,而多數生物很可能是專門依賴鯨脂為生。最奇特的是一種「食骨蟲」,約5公分長,全身滿佈著「根」,可鑽入鯨骨吸食脂肪。一隻35噸的鯨魚約需四年才會結束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會有一些嗜硫生物入住,嗜硫細菌會深入鯨骨,分解油脂,釋出硫化物,以供帽貝、蛤蜊、貽貝、甲殼類等生物生存,超過185種生物住在這裡,此階段可能持續100年之久。科學家估計,每年約有69,000隻大型鯨魚沈入海底,目前在鯨屍上至少發現407種生物,但人們對這些生物大多仍未知,還有待更多的研究來揭開深海的秘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