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TOM.GIF (4643 bytes) 請問:電解質一定要在水溶液的狀態下才會解離嗎?或是只要是溶液就可以了?另外,解離算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ㄋ? (北縣新店市/五峰國中/國三/ㄚ飛)  

小胡桃姐姐:
 
咦∼國中的理化課程不是有講到嗎?電解質的定義是──在熔融狀態或溶於水中時,能解離成陰、陽離子幫助導電者,稱為電解質。所以,針對你的問題,不同的電解質所需的條件不同,例如有一些屬於離子化合物的電解質,即使只是熔融態也可以解離、導電,不一定要溶於溶液;但是屬於分子化合物的電解質就必須溶解於溶液中才行。另外,有一些電解質也可在有機溶劑中進行實驗。

至於第三個問題,我為你問了一些人--包括國中的化學老師,結果∼結論不一唉!!因為化學變化有幾個特色,例如反應是不可逆的、變化後的產物和變化前具有不同的性質;我們拿食鹽(NaCl)為例

NaCl → Na+ + Cl-

Na+ Cl- NaCl的性質很明顯是不同的(像是化學變化),但是只要把食鹽水溶液的水份蒸乾,又可以得到固態的NaCl(像是物理變化),所以呢?實在是不易歸類。

不過呀,有時候「非要把它歸到某一類」或者是「死板的二分法」,不但意義不大,甚至會扭曲事物的本質;我在教育部暨台大化學系的「高中化學諮詢網頁」上,看過有位鄭淑芬教授做了在回答相關的問題時答道:

 
…"溶解" 本身是一個蠻複雜的現象,比如蔗糖溶於水,蔗糖是分子化合物,溶解時蔗糖分子沒有分解,只是蔗糖分子和水分子均勻混合,所以可以說是物理變化。
但是如果是鹽溶於水,鹽在水裡解離成鈉離子與氯離子,就不能說是物理變化了。
而有很多離子化合物溶於水後,除了解離,還會產生水合錯合物,或水解反應,很明顯是有化學反應,更不能說是物理變化了,你說的硫酸銅就是一例。
 
"化學變化""物理變化"的分界有些時候是很難,中小學課本為了簡單,常用二分法,這樣的定義常造成學生錯誤的觀念,而且根深蒂固,很難改正。這也是為什麼與其讓學生記憶定義,還不如引導學生思考與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