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TOM.GIF (4643 bytes) 為啥動物們要群居生活呢?群居生活的動物平常可看到的有哪些? (北縣/新莊國小/二年級/小不點)  

小胡桃姐姐:
 
群居的生物種類很多,而且牠們從群居生活裡得到的好處也不太一樣;以下簡單地舉些例子:
 
警戒:
在動物們進食、睡覺或進行其他活動時,警戒性比較差,容易被埋伏在旁的天敵有機可趁,產生生命的危險;然而,如果生活在群體中時,多一雙眼睛就多一份安全,只要有人發現有危險,就可以互相警告,大大地提高了安全度。
安全:
有些生物學家,提出一種「稀釋效應」的理論。他們認為小動物在單獨遇上天敵時,被捕食的機率很大(因為天敵除了追捕牠之外,就沒有別隻動物可以選擇了);可是,相反地,當整群小動物遇上天敵時,例如一隻獅子遇上上百隻成群的羚羊時,對每一隻羚羊來說,被捕食的機率就小很多!就好像「危險被稀釋掉」了!!況且,四處竄跑的羚羊還可能使得獅子分心,使牠三心二意,拖慢了牠的速度呢!!
搶地盤或爭取其他資源:
「團結就是力量」、「數大力量大」,如果遇上爭取領域或食物來源時,有些動物靠得是「人海戰術」。
覓食:
有些生物會成群出外授獵,例如:狼、虎鯨,如此地合作之下,牠們往往可以抓到比自己的體型大很多的獵物,然後大家共享。有些生物,例如許多小型的山雀,會成群地移動覓食,一來可以增加找到食物的機率(多幾雙眼睛,發現食物的機率就變高了),二來大家可以輪流警戒,讓正在進食的個體可以安心地吃東西。
取暖:
有些動物在天冷時,會窩在一起取暖,例如蝙蝠或皇帝企鵝的幼兒,有些小型的鳥類到了寒冷的冬夜裡,睡覺時也會有這種行為。
交配、育幼:
有些群居的生物,會互助合作,照顧彼此的幼兒,像大象、某些海豚;有些鳥類在長大離巢之後,也會和父母或兄弟姐妹住在一起,幫助自己的父母,養育新生的弟妹,直到自己有機會養育下一代;這種現象被稱為「幫手制」。另外,對某些動物來說,在群體中找尋配偶既安全又容易。以上這些現象可以提高族群的繁衍成功率。
社會化昆蟲的分工:
像是螞蟻、白蟻、蜜蜂等等,不同的個體不但外形不同,在群居生活中還可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就像一個欣欣向榮的社會,是群居生活的極致典範!這些社會化昆蟲的「奇人異事」、「豐功偉業」應該就不用我多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