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霉雨!

文:任立渝

 

  前言

梅雨是東亞地區獨特的天氣與氣候現象,從廣東沿海向北延伸到長江流域,其中也包括台灣地區,這些地區每年都有一段特別容易出現連續降雨,並且還會夾有豪雨的時期。這不但對各項活動有影響,甚至因豪雨或持續太久的降雨,會造成災害,比如在農業上平均每年損失約十七億元,因此除了颱風以外,梅雨是台灣第二大氣象災害。但梅雨對台灣的水資源利用上,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有關梅雨的種種現象,我們應該有較深的認識。

 

  梅雨名稱的由來

梅雨名稱由來已久,早在漢朝即有記載,古時候稱為「黃梅雨」。其中,有很多記述和梅雨發生的時間有關:例如晉代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唐有「梅實迎時雨」,宋有「梅子黃時雨」,又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等等。由這些記載可以知道,梅雨是因為發生在梅子成熟時期而得名

另外,又因梅雨時期陰雨連綿,空氣潮溼,物品容易發霉,所以明朝醫學家李時珍有「梅雨或作霉雨,言其霑衣及物皆生黑霉也。」的說法,因此梅雨又有一個別名:「霉雨」,而不論是「梅雨」或「霉雨」,這一個名稱已經在中國流傳了一千多年了。

 

  梅雨形成的原因

全世界梅雨只發生在東亞地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東亞位於全球季風最顯著的區域內,冬季盛行的東北季風和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風,在春末到盛夏間的季節轉換時間裡,兩種季風帶來的冷、暖空氣相會合之後,即形成「鋒面」。鋒面又因兩種季風的強度相當,所以常出現互相對峙的現象,使得鋒面移動近似滯留,而形成「滯留鋒」,而這滯留鋒面,即會導致連續性降雨,使得華南、台灣、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分別都有一段多雨時期、這就是梅雨形成的原因。

台灣梅雨期的平均地面天氣圖

台灣梅雨期的平均地面天氣圖冷暖氣團帶來的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在台灣附近會合形成滯留鋒,所以造成持續性的降雨。

 

  長江梅雨的範圍

滯留鋒所形成的降雨帶,隨著夏季季風的增強,會由南向北移動,且在移動的過程中,又很容易在某些地區滯留,而造成這些地方陰雨連綿,其中最容易停留的地區,是六月中下旬到七月上旬時的長江流域,所以歷史上記載的梅雨指的是湖北武昌以東,北緯二十九至三十三度間的長江中下游兩岸地區,其範圍如右圖。目前大陸上說的梅雨指的也是這個地區與這段時間。

長江梅雨的範圍

長江梅雨的範圍

滯留鋒除了最容易停留在長江流域外,其他地方也會出現停滯現象,下圖就是雨帶容易停滯的區域。由圖中可見,在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的華南與台灣北方就形成了華南與江南雨季或台灣梅雨;而七月中旬以後,則北移到華北,就出現了黃淮雨季及華北雨季。

w滯留鋒的滯留帶

滯留鋒形成的雨帶所易滯留的地區之移動情形

 

  台灣為何稱梅雨?

台灣過去並無「梅雨」這個名稱,自光復以後,氣象學者從台灣各地降雨氣候資料上發現,五月到六月中,有一段雨量特別顯著的時期,經他們研究這個多雨原因,是和長江流域的梅雨相似,都是冬、夏兩個季風交替過渡時期出現的現象,降雨形態也相同,不但有連續降雨,也常有豪雨發生,雖然時間上較早,又與梅子成熟期不完全吻合,但其成因及降雨特性卻都相似,所以也採用「梅雨」這個名稱。

w2104.gif (34201 bytes)

近三十年來台中各季雨量佔全年雨量百分比

 

  梅雨的降雨特性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這首宋朝趙師秀的《約客》詩中,第一句就描述出梅雨的降雨是家家雨,也就是鋒面帶所覆蓋的地區都是雨。另外江南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又說出了梅雨時陰雨連綿的特性;「梅子成熟傾盆雨」則是表示梅雨時雨勢相當大。從這些記述可以知道,梅雨的降雨特性是持續性並夾有較大雨勢的天氣

不過也有些記述,如:「梅子黃時日日晴、黃梅時節燥松松」,卻是說梅雨時出現的晴朗天氣;「吃了端午粽,還有三天凍」的「冷水黃梅」,則表示梅雨來得特別早;另有「陣頭黃梅」及「小暑一聲雷,黃梅倒轉來」,表示梅雨來得特別遲,以及梅雨過後又再度出現持續降雨天氣,這又說明了梅雨降雨的變動性

這種變動性,不論是梅雨開始時間的早遲梅雨期的長短雨量的多寡下雨天數的多少等,每年都有很大的差異。不但長江梅雨如此,變動性更大的台灣梅雨,更是變化多端:梅雨期有時長達五十天以上,卻也有短到十天以下;雨量有超過一千公釐,也有少於一百公釐;下雨天數有時比不下雨的日子數還要少,南部曾有連續十三天晴朗天氣,但也會連續降雨不止,譬如北部在民國三十六年那年,就連續下了二十二天雨。

由於台灣的梅雨的變動性高,每年都有不同,很難訂出梅雨開始與結束定義,所以只能約略將五、六月訂為台灣的梅雨期

 

  梅雨所帶來的災害

梅雨期內連續太久的降雨或豪雨,是造成災害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豪雨,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有時非常劇烈,例如七十三年台北的「六三水災」、七十年的桃竹地區的「五二八水災」,都造成百億元以上的損失;另外還有高屏地區七十四年的六月六、七日連續兩天不停的豪雨,八十年嘉義到高雄間六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的三天豪雨等,都造成極嚴重的損失。這些都說明了梅雨的壞處,尤其近年來工商發達,經濟繁榮,都市人口集中與迅速發展等因素,使得豪雨災害有增大的趨勢,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

 

  梅雨也有好處

梅雨的好處則是梅雨的豐沛雨量是台灣重要的水資源。台灣全年大約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降雨量,是下在梅雨期的五、六月。尤其是中、南部,由於台灣的季風盛行的十月到四月,中南部降雨稀少,所以常發生春季的乾旱災害,這時就要靠梅雨的降雨來解決。但若是遇上梅雨不顯,乾旱就非常嚴重,所以梅雨的降雨在台灣水資源分配應用上是非常重要的。

 

  結語

梅雨是時序演進中,在東亞地區出現的特殊現象,連續的降雨對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但梅雨期間也不一定天天下雨,甚至不下雨日比下雨日還要多,變動性相當大。另外經常出現的豪雨雖是災害發生的原因,但雨量少也會導致旱災或增加嚴重性。所以在這種「沒有不行,太多或太猛又有災害」的情形下,對梅雨的特性與利弊之探討,都應有較深的認識,並應能應用氣象資訊,以減少損失及增加經濟上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