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牛定理

文:徐任宏

 

「好無聊喔!」連續假日,怡倩上起課來顯得無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樣子。

「真是的,我這麼認真上課,妳卻在那邊喊無聊!」我故作無奈的口氣說。「這樣吧,說個數學故事給妳聽聽。」

「好好好!」怡倩一聽到我要說故事,馬上坐直了起來,臉上還露出興奮的表情。

「哦,態度變得真快,聽故事就這麼有精神!」

「嘻嘻,被你發現了!」怡倩笑著說。「快講吧!」

「好吧!」我喝了口水,繼續說:「妳聽過『百牛定理』嗎?」

「什麼?!『白牛定理』?我還黑牛、紅牛呢!」

「哎唷,是一百、兩百的百,『百牛定理』!」

「哦∼『百牛定理』呀!沒聽過!」

「那妳『哦』那麼大聲幹嘛?好啦,其實『百牛定理』就是平常所說的『畢氏定理』,妳知道這個定理嗎?」

「我當然知道呀!『畢氏定理』是說:直角三角形斜邊長的平方,剛好等於兩短邊長的平方和(如右圖),對不對呀?」

「答對了!」

「那『畢氏定理』為什麼會叫做『百牛定理』呢?」怡倩相當好奇。

畢氏定理

「呵呵,相傳全世界第一個證明出這個定理的人,是出生於西元前六世紀,開創了畢氏學派的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當他成功地證明了這個定理之後,感到欣喜若狂,便叫他的學生們宰了一百頭牛,舉辦了一個盛大的宴會,一連慶祝了好幾天。所以,這個定理又被暱稱為『百牛定理』。」我簡單地說明。

「是這樣呀!那畢達哥拉斯是怎麼證明的呢?」怡倩追問。

「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啦!事實上並沒有任何的歷史文獻,記錄下畢達哥拉斯的證法,而且,真正提出證明的人,很可能也不是他,而是晚期畢氏學派的弟子。另外,世界上第一個發現這個定理的人,也不是畢達哥拉斯喔。」

「啊?那是誰呀?」

「早在畢達哥拉斯之前一千多年,巴比倫人就已經發現這個定理了。比方說他們知道13500﹢12709﹦18541,而這三個數剛好圍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只是他們並不知道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這個性質罷了。」

「既然發現和證明的人都不是他,那為什麼還用他的名字取名呀?」

「呵呵,這就叫錦上添花,畢竟畢氏學派對這個定理有所貢獻,加上畢達哥拉斯的名氣大,於是就莫名其妙多了這項榮譽了。」我半開玩笑地說。

「好小子,真是太幸運了!」怡倩發表了評論。「對了!我記得學校的數學老師說過,畢氏定理其實應該叫『勾股定理』或『商高定理』才對呢!」

「沒錯!中國人把直角三角形的三個邊,由短到長分別叫做勾、股、弦,因此,才簡稱『勾股定理』;同時,中國古代有一本書,叫做《周髀算經》,記載了從周代到西漢隨著天文學的研究而累積起來的學術成果。書中紀錄著周公與大夫商高討論數學的故事,裡面商高第一次提出了『勾股定理』,因此,也被稱為『商高定理』。這個故事發生在西元前十一世紀末,可比畢達哥拉斯早了許多唷!」

「原來如此呀!」

「呵呵,妳知道嗎?歷史上關於這個定理的證明,超過四百種方法喔!」

「天啊!有這麼多?」

「嗯,現在我介紹其中三種方法,有兩個是我們中國人想出來的唷!妳先看第一個(如右圖),這是三國時代的數學家趙爽注釋《周髀算經》時所給的證明,他把以弦(斜邊)為邊的正方形面積叫做『弦實』,把四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和叫做『朱實』,把中間圍起來的小方塊面積叫做『黃實』,然後利用代數的方法,就得到了所要的結果。」

「嗯,這方法不錯唷!」

(如右圖)

「接下來這個(如下圖),是美國第二十任總統伽菲爾德想出來的,利用梯形面積和三角形面積的關係,也簡潔地得到證明。」

證法(二)

「這個也不賴呢!」

「最後這個(如下圖),是大約和趙爽同時代,發明了『割圓術』求圓周率的數學家劉徽的證明,叫做『出入相補』法,簡單地說,就是剪貼證明法啦!妳看,他把勾股為邊的正方形上的某些區域剪下來(出),移到以弦為邊的正方形的空白區域內(入),結果剛好填滿,完全用圖解法就解決了問題,厲害吧?」

證法(三)

「真不賴呢!沒想到中國古代的數學家挺有兩把刷子的嘛!」

「呵呵,只要努力,妳也不差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