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常見的冬候鳥

文:余維道(台北市野鳥學會解說員)

 

Earth2.gif (9851 bytes) 台灣的候鳥

台灣的鳥類中,候鳥佔的比例最大,約 70%,其中又細分為:

(1) 冬候鳥: 冬天來台灣做客的鳥類,佔 17%,約七十種,如鷺科雁鴨科鷹鷲科鷸珩科鶇科
(2) 夏候鳥: 即來台灣避暑過夏天的鳥類,佔 3%,約十五種,如杜鵑等。
(3) 過境鳥: 在春、秋兩個遷徙季節,路過台灣,稍微停留後,又繼續向南或向北繼續趕路的鳥類,佔 23%,約一百種,如雁鴨科鷹鷲科鷸珩科鶇科等。
(4) 迷   鳥: 另外還一群稱為迷鳥的,台灣原本不在他們的遷移飛行路線上,卻因意外出現在台灣,佔了 27%,大約超過一百種。如曾在關渡出現的東方白鸛及曾出現於宜蘭的白頭鶴,都是屬於迷鳥。


Earth2.gif (9851 bytes) 台灣候鳥的遷移路線

(1) 冬候鳥: 1.太平洋路線: 由千島群島、庫頁島、日本,經太平洋、琉球至台灣或再往南,如灰面鵟鷹。
2.中國沿岸線: 由西伯利亞經中國東北、韓國、日本,再經中國沿海至台灣或更南方,如伯勞。
(2) 夏候鳥: 由中南半島經廣東、福建沿海至台灣,如鷹鵑。


Earth2.gif (9851 bytes) 台灣常見的冬候鳥

小水鴨

遠從西伯利亞飛來,公鴨在繁殖期有著漂亮的羽色,頭到頸部為栗褐色,眼睛周圍是暗綠色,一直延伸到後頸側。喜歡停留在河口、沙洲、湖泊、沼澤及內陸地區。身長 38公分。

尖尾鴨

尖尾鴨使台灣冬天普遍可見的候鳥,公鴨在繁殖期間尾巴中間有兩根細長的羽毛,是他們名稱的由來。覓食時,喜歡一頭栽在水中,屁股翹在水面上,努力的吃東西。

綠頭鴨

綠頭鴨是全世界分布最廣的鴨子,據說人類現在飼養的鴨子就是由綠頭鴨圈養改良品種來的。公鴨很漂亮,頭是墨綠色,頸部有白色的頸環,尾部還有向上勾捲羽毛,很可愛。

大白鷺

身高約 60公分,全身白色,腳長脖子長,嘴在冬天呈黃色,覓食時,會先用腳在水中攪動,用以驚嚇出水中的魚,再捕食。

蒼鷺

身高 93公分,前頸有兩條黑色縱線,頭上有灰黑色的飾羽,嘴和腳是黃褐色。飛翔時振翅緩慢,降落時姿勢很優雅,覓食時不疾不徐,有「君子鳥」之稱。

黑面琵鷺

每年在曾文溪口穩定出現的冬候鳥,嘴又長又扁,從臉部到嘴都是黑色,腳也是黑色,全身羽毛是白色,相當有特色。覓食時,用嘴在水中左右掃,很有趣。

黃鶺鴒

是一種冬天在溼地、水域附近、農耕地常常可以看到的鳥兒,頭及背部黃綠色,腹部為黃色,有黃色的眉。停下來的時候,會不停地上下擺動尾巴。身長大約 17公分。

青足鷸

身高 35公分,腳長,灰綠色;嘴長,略為向上翹;腹部為白色。多出現在潮間帶及近海的沼澤、稻田等地。

灰頭紅尾伯勞

18公分,頭到背部為灰褐色,翅膀及尾部是暗褐色,略帶一點紅色,腹部為黃褐色。通常出現在較空曠的區域,尤其喜歡停棲在突出物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