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搖地動談地震

文:馬麟驤(2001/05/15更新)


Earth2.gif (9851 bytes) 古代的傳說

    古時候,科學不發達,人們以為大地是由一頭巨大的地牛馱著,也有說是一隻大龜,也有說是鯨魚馱著的。這隻大動物累了,稍微挪動一下或是眨一下眼睛,就會引起地面不同程度的震顫,這就是地震。現在,科學家已經告訴我們地震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地下岩石發生斷層,或是地上及海底火山爆發,引起大地震動。古老的傳說現在看來有些可笑,不要當真就好!

鯨魚馱地?

 

Earth2.gif (9851 bytes) 地球就像茶葉蛋?

    小朋友去買茶葉蛋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蛋殼都敲裂了?我們的地球也有類似茶葉蛋的外殼,叫做「岩石圈」,也分成許多塊,叫做「板塊」。全球主要的大板塊有七塊,例如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等等;還有許多較小的板塊,例如台灣東面的菲律賓海板塊。這些板塊好像拼圖似的,緊密的拼湊在一起,形成了地球的外殼。

    這些板塊,受到地球內部物質緩慢的對流影響,也在慢慢移動。在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產生了互相推擠、錯動、增生和傾軋等現象,使得這些地帶常常發生火山、地震、隆起隱沒等地質活動。

 

Earth2.gif (9851 bytes) 地震地點來排隊

    就因為大地震大都發生在板塊邊緣,所以世界上常發生地震的地方,分布在一條條狹長的帶狀地方,叫做「地震帶」,台灣島就在太平洋地震帶的西南部。而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每年發生地震的次數,佔全世界地震總數的百分之七十左右,難怪台灣地區每年約有兩千次的地震!幸好大部分都是震動非常輕微的「無感地震」,我們根本沒法察覺。而能感到震動的「有感地震」,每年也有大約兩百次。

世界地震分布圖

世界地震分布圖

(本圖取用自八十年版國中地球科學課本)

 

Earth2.gif (9851 bytes) 都是小個子惹的禍

    菲律賓海板塊在台灣東鄰,雖然塊頭小,膽量卻不小,居然敢向全世界第二大板塊的歐亞板塊挑戰!只見這個板塊一個勁的猛衝過來,緊頂著歐亞板塊不放,當然,小板塊不是對手。不過,既然沒辦法將對方推走,便使出撒賴的手段--鑽到歐亞板塊的下方去。於是把歐亞板塊邊緣的淺海沈積物推得高出了海面,形成了台灣島。

    一直到現在,菲律賓海板塊還在不斷地沒入台灣島的下方,造成台灣東部的地震次數非常多,而且震源比西部陸上地震的震源要深。幸虧震央大都在外海,所以陸上震災不至於太大。

 

Earth2.gif (9851 bytes) 震源和震央

    上一段提到兩個地震專用名詞:震源、震央。現在我來解釋一下它們的意義。震源」是指地震發生的處所。例如板塊活動時,累積的能量大到使一些地下岩層斷裂了,這個斷開的地點就是震源。斷裂處兩側的岩層,在斷裂的瞬間反彈而震動,造成震波向外傳播,甚至可以傳到整個地球,這就和投石頭到水裡,水波向四周散開的情形類似,只是地震波是上下四方傳出去的

   在震源正上方地面或海面上的那一點,就叫做「震央」。我們可以把地震看做是從這一點傳出去的。一般來說,震源越淺、距離震央越近,地震所造成的災害可能越大

 

Earth2.gif (9851 bytes) 規模和震度

    地震規模,是以一次主要地震(主震)放出多少能量,來表示地震的大小。當然,主震發生前有許多較小的震動,我們稱它們為前震」;主震之後也常有許多小地震,我們叫它們做「餘震」。

    我們說的地震規模,是根據主震來決定的。表示規模的方式原來有很多種,現在世界各國通用的是芮氏地震規模。在這個系統裡,規模 8.2 的地震,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一千枚廣島原子彈的爆炸威力。所幸這麼大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平均只發生一次;比這還大的地震,平均十年才發生一次。但是自從有地震偵測以來,還沒發生過規模大於 9.0 的。規模每增加一個整數(如從 5.0 增加到 6.0),釋放的能量大約增加三十倍

地震規模大小

分類 規模(M) 全世界每年次數 災害程度
微小地震 小於3.0 三十萬次以上
小地震 3.0∼5.0之間 六萬次以上 無或很小
中地震 5.0∼7.0之間 約一千次 有災害或海嘯
大地震 大於7.0 約二十次 大範圍的大災害或大海嘯

    最後要跟大家談談震度」。震度就是地面震動的程度。一個地方的震度越大,破壞的程度就越嚴重。世界各國對震度的分級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是用整數。我國是分成八級(0級到七級)(註)0級是無感地震,只有儀器紀錄得到,人體是感覺不出來的。有感地震分為七級,一級地震最輕微,七級最強烈。我們的東鄰日本也是將震度分成八級,從0級到七級。

    說到這裡,我要提醒小朋友,地震規模沒有級數,應該是附有一位小數的。例如有人說某次地震是「規模六級」,這樣的說法是錯的,應該說「芮氏規模 6.0」。但是談到震度,就應該有「級」字,而且是整數,不會有小數點。小朋友明白了這個分別,以後就不會說錯了!

台灣地震強度分級

震度 名     稱

震           動           程           度

○級 無感地震 震動輕微,人們感覺不到。
一級 微震 靜止時,有些人可以感覺到。
二級 輕震 門窗、懸掛物輕微搖晃,一般人都感覺得到。
三級 弱震 房屋震動,門窗格格作響,靜止的車輛明顯搖晃。
四級 中震 房屋搖動劇烈,底座不穩的物品會傾倒,行進中的人和車輛駕駛人可能都有搖晃感。
五級 強震 部分牆壁產生裂痕,招牌掉落,大多數人會感到驚嚇恐慌。
六級 烈震 部份建築物受損,人站立困難,路上出現噴沙噴泥的現象。
七級 劇震 房屋倒塌,山坡崩坍,地面裂陷,交通、通訊設備破壞。搖晃過於劇烈使人無法依意志行動。

註:因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震度分級表於八十九年八月一日公告修訂,本國的地震分級由七級改為八級,本文相關內容也特此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