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小史(2000/02/01)

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在門上或大門兩邊,貼上寫(印)在大紅紙上的吉祥聯語的「對聯」,來烘托新年的氣氛,而這也是從古時候流傳下來的過年習俗!

戰國時,中原地區的百姓會在門旁掛上「桃梗」,也就是用桃木刻成的木偶,據說可以「驅邪惡、保平安」,這可以看成是貼春聯的濫觴。後來可能刻偶太費事了,於是漸漸演變成掛「桃符」。「桃符」也叫「門神」,是用桃木刻上相傳能降伏惡鬼的「神荼(ㄊㄨ′)、鬱壘」兩位神祇的字樣。

這種掛「桃符」的習俗一直沿習到唐朝,到了五代,才出現了目前公認的最早的一幅春聯。這幅聯子是後蜀皇帝孟昶(ㄔㄤˇ)所寫的,內容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春聯」這一個名稱則誕生於明朝。根據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曾在除夕傳下旨令:「公卿士庶家,須加春聯一幅」,要各家各戶貼上春聯;而且他還喜歡在春節期間微服出巡,鑑賞大家所貼的春聯!

朱元璋曾親題一聯送給文臣陶安: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民間還流傳著他曾替一沒錢買春聯的屠戶人家親手寫了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既然連皇帝都這麼熱衷並大力提倡,從此以後,春節貼春聯的風氣便在民間大大地流行起來,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