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地球板塊 (2001/11/01) 
 
科學家根據精確的測量後發現:大西洋一年比一年寬,而我們台灣東臨的太平洋卻日漸縮小,這究竟怎麼一回事呢?

這就是所謂的「大陸飄移」。首先,我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什麼是「大陸飄移」:

小芽子應該有看過木塊飄浮在水面上吧!你可以把木塊當作是地球的「岩石圈」,也就是從我們的腳底開始一直到深達約100公里的地底,包括了地殼及一部份的上地函,主要是由冷卻而堅硬的岩石所組成的;露出水面的木頭部份,就是我們所居住的「陸地」或「大陸」;而木頭底下的液體可以當作是「軟流圈」,軟流圈內的岩質是液態的(也可稱為岩漿),岩石圈因此「浮」在軟流圈上,由於軟流圈是流體,因此漂浮於其上的岩石圈也會跟著軟流圈內的對流運動,緩慢的移動;這就是所謂的大陸飄移。

不過,由於飄移的速度非常的緩慢,因此我們的感官感覺根本就感覺不出來!以下我們就跟著科學家們的腳步,藉由古化石、古地圖或其他地理證據的科學性分析比較,來證明我們腳下的這塊大地的確慢慢地在改變他的位置!

古代化石生物的證據

有一些無法飛行或游泳渡過大洋的古生物,他們在同一個時代所留下的化石為什麼會出現在不同的大陸呢?有一個可能,那就是「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原本是一個大陸塊」!例如有一種大型的爬蟲類,名叫 Lystosaurus,屬於陸生動物,根本不會游泳。但是考古學家卻曾在南非洲、南極洲的三疊紀地層以及中國、印度,蘇俄等地發現這種生物的化石,這可以「間接」證明這些地區原本是合在一起的大陸塊,後來因為大陸飄移才分開的。

氣候異常?氣候變遷?

大家都知道,煤礦是由於埋藏在地層中千百萬年的植物的遺體,受到高溫高壓所形成的。然而看來寒冷的不毛之地-南極,卻發現了大量的煤礦,這是怎麼回事呢?在北美洲的一些地層中,也出現了只有在接近赤道乾燥地區才會形成的岩鹽及風成砂岩,為什麼呢?

科學家認為,南極以前極可能「位在」

白茫茫一片的南極大陸,曾是個
   植物繁茂的溫暖之地?  

植物繁盛的潮溼、溫暖地區,而北美以前曾「座落」於赤道附近,都是在多年的「流浪」之後,才跑到現在的位置去的!!

 我們的地球是由一塊塊的「板塊」拼湊起來的! 

大陸「拼圖」

小芽子有玩過拼圖吧?!兩塊相鄰的拼圖片,邊緣的形狀不但要吻合,花樣和形狀也會具有連續性。

1912年首度正式提出大陸飄移學說的德國博學家韋格納 (Alfred Wegner; 1880 ~ 1930),就是以報紙的碎片拼成一個古老的大陸塊來作為比喻(如右圖)現在你可以拿起一個世界地圖看看,大西洋的兩岸--美洲與歐洲、非洲的邊緣形狀,是不是像兩片可以拼在一起的拼圖片?

不但如此,地質學家也發現有許多地質構造或現象,在大西洋一邊的海岸突然中止,而在其另一邊的海岸又出現,就像是原本同一塊相連的大陸硬被撕成兩半一樣!

韋格納以報紙碎片做為比喻

現在,我們可以試著把一張世界地圖拿來,用剪刀沿著各大洲的邊緣大致剪下來,看看你能不能像科學家一樣,拼出一塊2億5仟萬年前的世界地圖──盤古大陸

再想像一下-2億5仟萬年後,我們腳下的世界地圖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