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曾柏軒

有一陣子,台北街頭,常有青少年提著一包塑膠袋,映著光線,側著頭,細細觀賞裡面半透明的生物。

湊過去一瞧,原來是水母。看著牠以半透明的體膜,規則地壓縮水,不斷形成反射的動作,邊緣上的觸手,隨水漂搖,加上用甲基藍染色後,相當迷人(如右下圖,市面上販售的多是這種透明的軟水母)。可惜有的只活了二十天左右,還有的一加水就死了。有些同學就問要如何養才能存活得久一點;甚至曾有立法委員以生態保育的觀點提出了質疑。

水母、海葵、水螅、珊瑚等都是腔腸動物,水母則是其中水螅綱和缽水母綱的生活史中的一段有性世代。

雌雄有別的水母,會產生卵和精子在水中受精。孵育成的幼蟲,會沈入海底棲息成水螅型的蟲體,不斷地長大萌芽發育。到了每年春、秋季,天氣變化較大時,便會以生殖芽生出水母型蟲體,變成四處漂浮、自由自在的水母體。

大部份的水母,體內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是水分,所以對水中鹽度的滲透壓甚為敏感,只要加入淡水,鹽度改變,就可能致死。若用小瓶子養,不久就可能缺氧死亡,所以沒有適當的設備,補足水中氧氣及維持固定的鹽分,不太容易養活。

水母的身體薄而透明,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為水分!

在台灣沿岸,每年春、秋季,天氣一變暖,各式各樣的水母便出現在海水中,數以萬計,可說是「滿坑滿谷」,到處都是哩!筆者曾在春季時,在船上用網撈浮游生物,而撈起一滿袋的各種水母,倒在水桶中,就像是一整桶切碎的「愛玉」一樣。

「水螅綱」的水母,有些是體型很小,只有鉛筆尖大小的「管水母類」,或者身體圓圓的「花水母類」、「軟水母類」、「硬水母類」及「囊泳水母類」等。市面上所賣的大部份是「軟水母類」,體呈圓弧形,下方傘緣有許多細小的觸手,直徑有一兩公方,也有像籃球那麼大的。

「缽水母綱」的水母有「立方水母類」及「旗口水母類」,體型通常較大,尤其旗口水母類的觸手多,下方的口脣厚且大。在澳洲大堡礁,曾發現直徑達一百二十公分的「金色水母」,有小孩被襲,導致死亡的紀錄!

在設備較好的水族館中,也有養這種水母的,不過都選直徑約數公分的。筆者在墾丁、花蓮的石梯坪潛水時,見過直徑達三十公分的,牠用傘狀身體噴射動作,相當漂亮。在東北角海岸也看過僧帽水母(如右上圖)、風帆水母、錢幣水母等,也蠻吸引人的。

潛水時,也會看到另一種「櫛水母動物」,與水母很像,長有兩條長長觸手的「櫛水母」,和橢圓形沒有觸手的「海神櫛水母」,會產生淡藍綠色的「生物光」,沿著體表循繞。大量出現時,波浪的掀動或者船行通過,也會刺激牠們,在水面形成一片亮光,相當奇妙。夏天到海邊休憩時,不妨細心觀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