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莊玉梅

在陸地上有各式各樣的植物,它們由土壤中吸收水分及養分,由空氣中吸收氧氣及二氧化碳,在陽光照射下,生長茁壯。然而,卻另有一群植物特別喜歡生活在水邊、水面上,甚至生活在水裡,我們稱它們是「水生植物」。

逐水而居,就不怕沒水喝,可以利用水的浮力幫忙支撐,還可以隨著水流到處旅行……,表面上看起來是好處多多,然而也得先解決一些麻煩的問題,才能享受這些便利。

首先要面臨的是:水中空氣稀少,整天泡在裡面,植物體缺乏空氣,一般的植物可能會被泡爛、窒息,但是,很多水生植物具有貯存氣體的裝備,把自己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或進行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留下來,以應不時之需。例如,我們最熟悉的蓮藕,是蓮花的地下莖,裡面就有很多貯氣的洞,而這些洞裡面的空氣還可以互相流通呢!即使是像水蘊草的莖,看起來細細的,裡面也還是具有貯藏空氣的洞。

  

左:布袋蓮是一種很常見的水生植物 右:布袋蓮葉柄的橫切面

植物體貯存空氣除了可以供應植物呼吸,及行光合作用之需,它也可以讓水生植物像穿了「救生衣」一樣,輕鬆地隨著水流漂浮。捏一捏布袋蓮、菱角的葉柄,或大萍的葉子,裡面是不是都裝滿了空氣?

除了貯存氣體的方法之外,不同的水生植物還會有其他不同的法寶來適應環境。以氣孔生長的位置來說吧!氣孔是長在葉子上的微小開口,它可以讓氣體進出,以供應植物所需要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但是張開的氣孔也使植物體的水分容易流失。所以,大多數生活在陸地上的植物,氣孔都是生長在葉子的背面,以減少蒸散。但是,對生活在水中的植物來說,水分不虞匱乏,水分蒸散得再多也不怕,反而是氣體的供應比較重要。所以,像浮萍、睡蓮這一類葉子浮在水面上的水生植物,它的氣孔就大都生長在葉子的上面。

  

左:菱角的葉柄裡貯存很多空氣 右:菊藻是一種相當稀有的沈水性水生植物

有些水生植物整個植物體都泡在水裡,這就更麻煩了,就算有了氣孔也沒用,於是有些沈水植物的身體就長得非常薄,或非常細,除了可以減少水流的衝擊力量以外,也便於讓溶解在水中的空氣擴散到植物體內。

台北的植物園是觀察水生植物最方便的場所,除了開著粉紅色花、綠葉亭亭的荷花,以及葉片漂浮水面、花色繁多的睡蓮之外,還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尤其是很多原來在台灣的水田、溝渠、或池塘到處可見,而現在卻漸漸被遺忘的水生植物。走一趟植物園,除了欣賞它們適應環境的本領以外,在炎炎夏日裡,更能帶給我們些許的清涼!